中國網時尚8月15日訊 1956年,約翰·麥卡錫和馬文·明斯基首次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標志著人工智能科學誕生。隨時代發展進步,人工智能科學飛速發展,2017年,我國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并連續數年被《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可以說,人工智能已完全融入現代生活乃至國家發展藍圖。最近播出的浙江衛視《嗨放派》中,就以新奇方式打開了“人工智能”,展現了人工智能更為有趣而特別的一面。
讓超常想法以實驗落地,探索人工智能更多使用可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人工智能有所好奇的嗨放派成員們就在節目中提出了兩個不尋常的想法:智能手機大多通過采集手機主人的皮膚紋理或面部三維立體建模解鎖,而動物能否通過同樣的方式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智能手機”?跳繩APP主要靠識別人形物體運動幅度計次,他們能否利用這一機制“打破”跳繩世界記錄?這兩個初聽異想天開的實驗,竟都在實驗中收獲了令人意外的結果:蜥蜴等多種爬行動物的“指紋”、紅毛猩猩的面部和指紋同樣能夠被人工智能識別,設定為手機密碼;雜志上的人像同樣能被跳繩APP識別,成員們還創下一分鐘“跳繩”244次的“紀錄”。
看似不著邊際的腦洞,在節目中一一印證了其可能性,而這些設想其實并非毫無意義,比如通過動物的面部識別技術,可以更好地監控跟蹤野生動物,對野外個體進行長期研究,對于家畜,通過面部識別,可以快速監測體重、食物攝入量等指標,實現精準管理。節目所推崇的“嗨放精神”即體現于此:不囿于意義、敢想敢做,享受實踐本身的快樂,收獲意外的驚喜成果。觀眾也在充滿歡樂的趣味實驗中,對人工智能在工作與生活的多樣運用更加了解,發現人工智能也有鮮為人知、有趣‘親切’的一面。節目直觀連接了人工智能科學與日常生活,并豐富了科普內容的輸出場景,在引發現代人求知熱情的同時,推廣勤于觀察、積極探索的價值主張,勉勵更多人用“嗨放精神”看世界,發現和創造更多精彩。
“人機大戰”意外豐富系統數據庫,行動助力科技進步
本期節目中還展示了能夠識別人類情緒的“鷹眼系統”。這一系統基于情緒生理震動原理,檢測人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以監測人的真實情緒變化。成員們決定利用演技嘗試“迷惑”鷹眼系統,在嘗試了夸張表情等多種戰略后,最終發現通過開心唱歌的方式能夠干擾感應識別系統,成功“騙”過了鷹眼。不僅挑戰取得成功,李誕的面部數據更被在場系統開發者直言是少見的“會使系統出現漏洞的樣本”。
人工智能發展至今,正是有大量測評反饋數據的支持,才能不斷完善,而在海量數據中,特殊個案是不可小覷的一部分,節目不尋常的設想與試驗結果,不僅為觀眾帶來知識與歡樂,還幫助人工智能進行“查漏補缺”,為技術人員升級完善系統提供了特殊的樣本和更有創造力的數據。主張探索實踐的“嗨放精神”在實驗過程中得到了傳遞,最終與科學精神殊途同歸,為節目增添一分現實意義。科技發展永不止步,認知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就是通過一次次假想、一次次驗證而實現,《嗨放派》以實際行動加入這一進程,創新科普內容的形式、拔高科普綜藝的立意,擁抱科學與未來。